探寻春节:那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
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、最隆重的节日,是集除旧布新、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亲朋团圆、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。春节历史悠久,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,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,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一到腊月,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起来,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做准备。腊月二十三俗称“小年”,这一天是“灶王爷上天”之日,人们会在灶王像前摆上各种供品,进行祭祀活动,希望灶王爷能在天上多说好话,保佑全家来年衣食无忧。腊月二十四为掸尘扫房日,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,意在把一切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出门,以祈来年清吉。到了腊月二十五,人们会推磨做豆腐,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,吃豆腐渣以表清苦。随后的腊月二十六,便是杀猪割年肉的日子,开始筹备过年的肉食。腊月二十七这天,人们会宰年鸡、赶大集,忙着置办春节所需的各种物品。
腊月二十八时,家家户户要打糕蒸馍贴花。这一天人们除了准备主食,还要开始贴窗花、春联等物品。窗花有各种动、植物等掌故,如喜鹊登梅、燕穿桃柳、孔雀戏牡丹、狮子滚绣球、三羊(阳)开泰、二龙戏珠、鹿鹤桐椿(六合同春)、五蝠(福)捧寿、犀牛望月、莲(连)年有鱼(馀)、鸳鸯戏水等,花样繁多,将节日装点得喜气洋洋。春联以对仗工整、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辞旧迎新,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。春联的原始形式是人们所说的“桃符”,古人认为桃木可以辟邪,于是每年都在门户上,挂上一对用桃木雕成的神荼、郁垒二神的像,用以驱鬼避邪。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分别书写“神荼”“郁垒”二神的名字,或者画上他们的图像,悬挂、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,这便是我国最早的春联。此外,旧时民间还有贴门神的风俗,以祈求一年平安无事,增添节日喜乐气氛。门神通常由两位威严肃穆、相貌狰狞、令人敬畏的武将担任,通常一对,左为秦琼,右为尉迟恭。除了这些红色的装饰物,有些人家还会在大门口或院落里的树上挂一些彩灯或灯笼,以增添节日的气氛。
到了腊月二十九,人们会上坟请祖上大供。把先人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,摆祭品、点香烛,以供后辈祭拜。三十这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天,人们会在家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,然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。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,不但丰富多彩,而且很讲究意头。席上一般有鸡(寓意有计)、鱼(寓意年年有余)、蚝豉(寓意好市)、发菜(寓意发财)、腐竹(寓意富足)、莲藕(寓意聪明)、生菜(寓意生财)、生蒜(寓意会计算)、腊肠(寓意长久)等以求吉利。这顿饭人们一般会在晚上吃,吃过年夜饭后,家里的男性晚辈要给长辈叩头辞岁,长辈则会给晚辈压岁钱,意在镇压邪祟,保佑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。饭后,全家围坐火堆旁畅述,彻夜不眠,谓之“守岁”,亦称“熬年”。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: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有珍爱光阴的意思;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。自汉代以来,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。在除夕之夜,全家人团聚在一起,吃过年夜饭,点起蜡烛或油灯,围坐炉旁闲聊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熬过了除夕夜,便是新年的第一天。这一天被称为“金鸡报晓”,人们早早起床,穿上新衣,晚辈会给长辈拜年,祝长辈长寿、大福、大顺。同辈亲友间也要相互施礼道贺。拜年时,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,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,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、电话拜年、短信拜年、网络拜年等。古时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,现代这个时间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,不过正月初一依然是拜年的重头戏。除了给自己的亲人拜年,有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到庙宇去烧头香,以求神明保佑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、万事如意。
初二时,亲眷
- 上一篇: 《儒林外史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故事情节是怎样的?
- 下一篇: 《<儒林外史>中正面人物形象深度剖析》
-
春节传统习俗全盘点新闻资讯10-18
-
中秋佳节:探寻那些传承千年的传统风俗新闻资讯11-07
-
春节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呢?新闻资讯10-27
-
春节传统习俗大揭秘新闻资讯11-14
-
探寻端午节:传统习俗的魅力何在?新闻资讯11-03
-
春节的由来:你了解吗?探寻传统节日100字详解新闻资讯11-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