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!《富春山居图》的真正作者是谁?
《富春山居图》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,其作者为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。黄公望,字子久,号一峰,又号大痴道人、井西道人,是“元四家”之首。据传他本名陆坚,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黄氏为子,因而自称“平阳黄公望”。黄公望学识渊博,工书法,通音律,能诗文,尤善水墨山水,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。
黄公望的生平与艺术成就
黄公望生于元朝,中年时曾当过都察院掾吏,后皈依全真教,别号大痴道人,在江浙一带卖卜为生。元大德三年(1309年),黄公望开始学画,曾师从赵孟頫。他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,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(1354年)十月二十五日逝世,享年八十六岁,葬于虞山西麓。
黄公望一生结交众多禅师,其中无用禅师(郑樗)是其最要好的朋友。两人经常一起结伴出游,共赏山水之美。无用禅师曾希望黄公望能为自己创作一幅长卷,黄公望答应用三年的时间,绘制了一部历史巨作,即《富春山居图》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是黄公望晚年的杰作,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。该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,画面用墨淡雅,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,墨色浓淡干湿并用,极富于变化。画作原本画在六张纸上,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。黄公望在创作时并没有严格按照每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,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,悠然于山水之间,使得整幅画作可远观可近看,视角极其自由无拘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的创作背景与流传
至正七年(1347年),黄公望定居于富春江,这里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。富春江的山水之美,激发了黄公望无限的创作热情。他常年居住在虞山富春山一带,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、三泖、九峰、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。他的创作来自于对自然景物的切身感受,将淡泊宁和的情感与山水的气韵合一,达到了自然浑成的至美境域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是黄公望为师弟无用禅师所绘,前后历经数年,时断时续,直到至正十年(1350年)他为此图作题时,尚未最后竣稿。然而,这幅画作历经坎坷,几经易手,并因“焚画殉葬”而身首两段。前半卷名为《剩山图》,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;后半卷名为《无用师卷》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据传,清代收藏家吴洪裕极为喜爱《富春山居图》,临终前竟要烧此画殉葬,幸得他的侄子吴静庵及时抢救,将画从火中抢出,但已被烧成两段。前半段画幅较小,称《剩山图》,重新装裱后一直流传至今;后半段画幅较大,称《无用师卷》,一度被清宫收藏,后随溥仪逃往东北,战乱中遗失,1956年从香港购回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的艺术特色与赏析
《富春山居图》以其精湛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被誉为“画中之兰亭”,属国宝级文物。该画以长卷形式,采用“长披麻皴”笔法,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观者面前。画面峰峦起伏,云雾缭绕,江水如镜,渔舟唱晚,整个画面充满诗意,仿佛一首动人的山水诗篇。
画作的第一部分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,拉开了序幕。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,浑圆敦厚,缓缓而向上的土堆,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,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。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的“长披麻皴”笔法,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,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,山岚白色雾气迷蒙,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。
第二部分中所画的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,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,画中的树木、土坡、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、山野人家的萧瑟感。隔着一段水路,第二部分也将进入尾声,主体的山峦在左边,群山全都呼应在左
- 上一篇: 轻松学会:如何快速联系邮政银行在线客服
- 下一篇: 轻松学会:如何高效恢复硬盘丢失的数据?
-
《富春山居图》的作者是谁?新闻资讯11-04
-
揭秘:《春晓》的真正作者是谁?新闻资讯11-03
-
揭秘!《霓裳羽衣曲》的真正作者是谁?新闻资讯11-06
-
揭秘!《三国演义》的真正作者是谁?新闻资讯11-03
-
揭秘!《水浒传》的真正作者是谁?新闻资讯11-02
-
揭秘!《枕上诗书》的真正作者是谁?新闻资讯11-01